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史 >

陈长兴正宗拳架传真

时间:2016-11-06作者:admin 点击:
陈长兴正宗拳架传真
一、求真溯源,名副其实一代宗师
    根据可靠的考证资料,证明中国的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为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编。陈王廷(1600—1680),文武兼备,他参阅了明代戚继光(1528—1587)军事专著《纪效新书》中《拳经趴以及民间拳术的精华,研究了道家的《黄庭经》等养生专著,以中国传统哲学《易经》的太极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而创编了这一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其拳架吸取了《拳经》32式中的29个拳式,以及民间流行的若干拳式。其内功又吸取了道家《黄庭经》中的丹功精华(“黄庭”即丹田的异名)。拳理则处处讲阴阳相济、阴阳互包、阴阳互根、阴阳平衡等等哲理,其运动过程,又处处强调阴阳变化的螺旋(缠丝)形式。故拳以哲学名词“太极”二字为名。拳者,武术也。太极拳者即以传统哲理为统帅的武术也。由于其中含有道家的吐纳、导引、丹田带动等养生真诀,故它又是养生、护身、修性合而为一体的高级功法。陈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从陈王廷(陈氏家族第九世,太极拳第一代)嫡传至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  177l——1853),拳架才定型为头套、二套两套。即当代传统大架太极拳的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从陈长兴这一代起才传给外姓人氏,出现诸如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等流派。
    时至20世纪,陈长兴的曾孙陈氏第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宗师陈发科(1887—1957)从1928年离开陈家沟赴北京传拳,直到1957年去世,30年来一直在京传授家传的老架、大架、低架传统拳一路(83式)、二路(7l式)。北京武术界尊其为正宗太极大师,并赠金盾题曰“太极一人”。其子陈照奎(1928—1981)一直跟随其父身边,7岁时即随父习拳,20年如一日,每天10—20遍拳,而且其父严格要求他在家中认真练家传的低架。这种低架拳比较难练,但易出功夫。陈照奎不仅练拳刻苦、认真,而且由于他文化素质较高(志成中学毕业),理解能力好,所以他在拳架、拳理、拳法上继承全面而扎实,并对拳谱进行了大量整理工作。因此,大家公认陈发科、陈照奎父子为20世纪陈氏太极拳的名副其实的两代宗师。
    由于陈发科、陈照奎父子从1928年离开陈家沟,此后30年一直都在北京传拳,老家由陈发科之侄陈照丕退休后回村传授此拳。由于叔侄长期一在北京,一在南京,3 0年不在一起,拳架肯定会有些变化。故陈照丕1972年去世后,陈家沟有的人看到陈照奎回乡练的正宗拳架却感到有些新鲜,同时又想标榜自己练的才是正宗,故把陈发科、陈照奎传的拳架称之为“新架”。陈照奎老师在世时对此非常反感。他1979年在石家庄时曾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五哥陈照丕当年也是跟我父亲学的拳嘛。都是陈长兴公一脉相传的拳架嘛!”1980年陈老师在焦作时,他也说过:“怎么能说我父亲传的叫新架。我们练的这才是我们家传的真正传统老架。”(见程进才<忆陈照奎大师生平》一文)
    又据上海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万文德师兄1981年在陈家沟考察时,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教务长、老拳师陈伯先先生讲:“什么老架新架,所谓新架(83式、71式)是老架,老架(75式)是新架。”1998年,本人到西安看望陈立清大姐(时年80岁)时,谈及此事,她说:“当代陈家沟太极拳只有大架小架之分,大架都是我三爷陈发科传的,不知什么人又把大架分为新架、老架?!”
  另外,还有人说因为陈发科拳谱中新增了“双推掌”、“三换掌”、“中盘”等拳式,所以叫做“新架”。这又是无稽之谈。根据陈发科青年时代在陈家沟时的好友朱瑞川先生(当时二人经常在一起练拳)后来在四川成都一带所传的拳架与发科晚年在北京传拳架完全一样。再据王西安先生著《陈式太极拳老架》一书中所附录的《陈家沟太极拳老拳谱》中所介绍的拳式名称中也有“双推掌”、“三换掌”等拳式。陈长兴的徒弟杨露禅传的拳架中的“斜飞式”,正是陈发科传的拳架中“中盘”的定式。怎么能说是陈发科晚年新加的呢?
    其实,陈照丕先生所传的拳架与陈发科公在北京所传的拳架,其套路编排,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叔侄二人30年不在一起,拳架细节肯定会有些变化,略有繁简、精粗之分。陈家沟的朱天才先生讲了一句比较客观的话,他说:“陈照奎先生传的拳架,动作更细腻,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加明显,技术更加全面。”(《武魂》1990年第5期)因此,195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唐豪、顾留馨、李剑华、陈照奎等人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时,才决定了以陈发科、陈照奎父子所传的套路为标准,谱写此书,以弘扬正宗传统拳。到1963年最后由沈家桢、顾留馨二人编著,陈照奎演示的《陈式太极拳》出版,陈长兴所传套路(一、二路)才有了第一本文字拳谱。所以,陈照奎老师所传的一路(83式)二路(71式),才是传统陈氏太极拳的正宗拳谱。这是不容怀疑的。
    总之,如果把大架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可以说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那么,陈发科则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二、文武兼备,规范拳谱传承真谛
    作家余秋雨先生讲过两句话:“不论你在专业领域的成就有多大,最终决定你地位和尊严的还是你的文化素养。”以这句话观察太极拳历代宗师的贡献,也是完全正确的。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人们称它为“文化拳”。因此,陈家历代贡献最大的传人,大都是文化素养较高的。例如,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可谓文武兼备,从而创编了这一文化瑰宝——太极拳。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也是文武兼备,从而系统整编了太极拳谱(归纳为头套、二套)并留下《十大要论》等拳理论著。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文化素养高,从而留下了《陈氏太极拳图说》这部系统阐述太极拳理拳法的珍贵传世之作。陈氏太极拳传至第十代,一代宗师陈照奎老师,又是一位文武兼备、文化素养较高的传人。他不仅武功基础好,而且文化水平高,他看书多(包括武术典籍及现代科学、人体力学等书籍),写一笔好字,1977年至1979年两年间,他给我寄了若干亲手撰写的包括技击含义的内容函授资料与解答问题的信件。这些珍贵的亲授资料,加上他在北京、郑州、石家庄历次授课、拆拳的详细记录,可谓陈照奎宗师所留给人间的又是一部传统陈氏太极拳体用兼备的最珍贵的拳谱。
    陈照奎老师不仅拳理拳法讲得透彻,给人们留下了一套精细完整的拳谱,而且在传授教学方法上有许多独特而效率极高的办法。我从小学到大学,遇到过几十位老师,但在教学方法上,我最佩服的还是陈照奎老师。由于他拳理拳法继承得好,文化修养好,所以他授拳讲课水平高。他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传授与单兵教练相结合,他本人反复示范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例如,在郑州授拳时,每天晚7点至10点,3小时讲授一个拳式,一个拳式分解为六七个动作不等。每次上课,第一小时老师自己边示范边讲解其动作要领和阴阳哲理。像在课堂听老师讲课一样,先不让你活动,专心听、专心看,可以记笔记。目的是让学员先有一个整体印象和一个概括的理性认识;第二小时,老师带领6名学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分节教练,这一次让学员动了,他边领练,边讲解,他很辛苦;第三小时,即进行单兵教练,一个人一个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指教。一个动作达不到要求,过不了关,就要几十遍地练。老师分解每个式子非常细致。每个式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从八九个方面进行讲解。例如“懒扎衣”一式,分为六个分解动作,每个动作又提出八九个方面的姿势要求及动作要领,如这一动作胸腰的旋转方向、角度;重心的左右变换;腿、膝和上肢的顺逆缠法;步型、手型的要求;眼看何方,耳听何方,呼吸吐纳,以及每个动作的内劲等等,非常精细。同时,他所讲到的一定要学员做到。不过老师一方面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另一方面自己也能以身作则。你多少次练习达不到要求,老师也多少次地给你做示范。所以,当时十冬腊月人们都穿着秋衣,有的穿背心。秋衣都被汗水湿透,我们身上有多少汗,老师身上也有多少汗。老师教拳的表达艺术也是相当高的。比如一次在北京他家中给我讲轻沉兼备、虚实开合、快慢相间与螺旋(缠丝)劲的关系时边做示范边讲解说:“开,不是掰开的开,而是在螺旋中开,如‘掩手肱捶’第一动作;快,不是直来直去的快,而是螺旋中的快,如‘连珠炮’的拳法;沉,同样是螺旋中的沉,如‘懒扎衣’的最后一动……”连说带做,三言两语,抓住要害,给人印象极深。这样的教学效果再加上老师讲课的记录,这套拳练到自己身上就不会走样。正如古人所云:“师严而道尊。”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陈照奎老师既有扎实的武术功夫,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才能完整地继承,科学地阐述,原原本本地传给后人这套完整而正宗的拳架。
    三、拆拳讲劲,揭示本质授以精髓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武术的精髓又在于懂劲。所以拳论云:“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王宗岳也讲过:“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所以,懂劲是精通此拳的关键环节。你只有把规矩的外形与精细的内劲,融会贯通,使二者完美统一之后,方可以达到较高的境界。但是,拆拳讲劲又是历来一般拳师往往不肯轻易外传的“看家秘笈”。有的则是他自己并未精通每个动作内含有的各种劲点、劲路及劲力结构,也就不能进行拆拳讲劲。
  “尊师为问学之本”。“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基于我同恩师陈照奎先生患难与共的特殊机缘,以及师徒之间的浓厚情谊,有幸赢得先师的信任和厚爱,向我个别秘授了这门“拆拳讲劲”的重要课程。1974、1975两年的冬天,我在郑州第二次跟老师进一步学习一、二路拳。当时,河南郑州几位师兄弟白天都上班,晚上7一10点老师才上课。我与老师商定我交双份学费,请老师每天上午9一11点给我一个人拆拳。1974年冬天两个月拆一路,1975年冬天两个月拆二路。1977年、1979年、1980年三个春天老师在石家庄我家中给我改拳时,又进一步拆讲每个拳式每个动作的若干劲点和劲道(含劲点所在、劲点变化、即劲路走向和劲力结构等内涵)。
    经过上述五次“拆拳讲劲”,使我对此拳顿然大悟。原来陈家创编此拳时每个拳式都是从敌我双方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化打合一的战略战术及其手法技巧。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是以实战的总结为依据。不是随意创编的。心中顿然感到“妙!妙!妙!”此时,才感到认识到了这套拳的真谛和精髓。从而,每次打拳时都会想到:假设敌在何方?他出何手、何足、用何劲向我何处进击?我以何种手法、步法、身法以及眼法对应?在练习每个拳式、每个动作中,都要细细体悟劲点在何部位?是在指尖?掌根?腕背?虎口?还是在走肘劲?肩靠?胯打?出步时想到是插?是套?是蹬、踢、摆、扣……等等。同时,眼神、呼吸,以及胸腰旋转开合等等如何配合,都要想到。在运劲技巧上,又想到这个动作是引化?是进击?还是上引下进?还是下引上进?是先给后要?还是先要后给的折叠劲?以及每个动作中周身劲力结构等等。例如,老师讲解“金刚捣碓”时分解出25个劲。老师讲“野马分鬃”定式时,左手先前下插再向上挑、再向左外例;同时,开右胸走胸靠,右手下探走右下例劲;左弓蹬步,左脚为支撑力点,右脚为施力点,丹田为总枢纽;右脚后蹬的反作用力与左手插、挑、例的作用力如何节节贯串等等,一系列的劲力变化,讲得一清二楚。从而使我把老师讲的动作规矩和要领,与内在的逐个劲道,完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打拳时再以此不断认真体悟,真是味道浓厚,趣味无穷,再结合练练推手和功力训练,以及单式训练,功夫上身非常之快。从此,我才体会到“拳法之妙,在于运劲”这句真理的味道。并且从中认识到“拆拳讲劲”才是彻悟此拳的关键阶段。同时,由此可以看出陈照奎老师既是文武兼备,又是理法精通的一代宗师,一代明师。
    四、家传低架,济世法宝时代珍品
    陈照奎老师传给我们的是一套家传低架太极拳。几十年来本人在演练和传授过程中,这种低架拳其独特的健身效果,不但本人受益匪浅,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学员的称赞。从而联想到一句古话:“神仙留下健身方,开裆下胯最为良。”又联想到“形意拳”古拳论中的《地龙经》,以及杨班侯等著名拳师早年提倡在方桌底下打拳练低架的传说。还有一本台湾出版的杨氏古拳谱中,有一条提倡“三条直线”(上身上下一条直线,小腿立直一条直线,大腿放平一条平行直线)的练法。都使我认识到陈氏低架太极拳的正宗性,及其练功、健体的宝贵价值。  拳走低势,再结合周身处处走螺旋缠丝劲、结合丹田带动、节节贯串、周身一家、非常谐调的整体运作,结合刚柔相济、腹式呼吸等等特殊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其内涵充实,其造型美观,其健身效果非常突出。我的学员中,不计其数健身效果“捷报”频频传来。许多高血压、高血脂的血压血脂降下来了,肥胖症的不用吃药,体质正常了。性功能衰退的又康复了。小腿静脉曲张者走路正常了。美尼尔氏症、无脉症、心脏病、脉管炎以及血吸虫后遗症者,乃至满脸雀斑的患者症状都消失了(以上均有实例)。珠海李金水说:“过去我打了多年高架子x式太极拳,打拳腿不疼,上楼腿疼,现在学了陈照奎老师这套低架拳,打拳有点腿疼,上楼腿不疼了!”
    从上述实际情况看,陈照奎老师这套真传低势太极拳,可谓济世法宝,时代珍品。为什么说它是“时代珍品”呢?因为它非常适应当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新时代的需要。当今,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脑力活动量不断加大,精神紧张,Jb理压力加大,下肢活动量越来越小,处理工作坐下来操作电脑,出门汽车,爬山旅游也是坐缆车……人们迫切需要一套加强身心平衡、上下平衡、加大下盘运动量的整体性的体育运动。所以,有人说这套低势太极拳,才是健身的“时代珍品”。马来西亚的学员颜永义,练拳后高兴地说:“我花多多的钱,可以买一个最高级的床,但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一个安稳的睡。过去经常失眠无奈。练了这套拳,却换来了一个安稳的觉。”由此可见,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套低架太极拳,给当代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这套低势拳架,不仅仅是强调拳走低架,它还有许多优越的锻炼特征及其独特的功效。例如:
   (一)它的拳理充满阴阳相济的哲理,不仅使你把拳练得处处力求动作和谐、稳态平衡,而且通过处处讲求自然、放松,对称和谐,能化解、能宽容,对为人处世、养性修德,也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学员,如常州的邢生,山西的周戊丁等学员,通过练拳,性格有明显的好转,受到家庭社会的好评。)。
    (二)它的拳法体现武术本质,处处讲求刚柔相济,化打合一,松活弹抖,快慢相间,灵活多变的技击锻炼,不仅有一定的护身价值,还使你增强意想不到的种种应变能力。例如:烟台马建国、广西罗旭强、广州谭启惠见义勇为的事迹,以及本人2000年一场车祸中的应变能力……都说明这套拳的护身应变功能。
    (三)它是最佳有氧代谢运动。大家知道当代世界上提倡的最佳运动方式是有氧代谢运动。也可能是一种巧合,似乎太极拳创始人有先见之明。我们练的陈照奎老师传的这套拳,其锻炼要领与有氧代谢运动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大家知道,有氧代谢运动主要有六个特征:1.强度较低,耐力强;2.大肌肉群、大骨节参与运动明显;3.持续时间较长(至少14一15分钟);4.有节奏;5.不中断;6.气不喘。而陈照奎老师传的这套拳(特别是一路83式),完全符合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走低架,肯定会加大大腿、小腿以及腰胯等大肌肉群及大骨节的运动量;一路拳我们一般在14一15分钟完成,而且虚实倒换、有快有慢,从而加大耐力训练。陈氏太极拳有刚有柔,又有节奏,又要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最后“汗流而不气喘”。它可谓名副其实的最佳有氧代谢运动。
    所以,我们说陈照奎老师一生的巨大贡献,是给人们原原本本地留下了一代宗师陈长兴所整理传承下来的这套济世法宝和时代珍品——正宗传统陈氏太极拳。可惜,我的老师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但是,他自己短促的一生,却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长寿的经典;他坎坷的一生,却给世人们绘出了一条迈向幸福的大道;他光辉的一生,给世界留下了一部济世法宝和时代珍品。恩师不愧为传统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当然,也有许多人感到学习这套拳太难。但是世界上往往是越难以获得的好东西,越是珍贵。古人云:“凡事之所贵,必贵其难。”如果你把它看作一门“人生必修课”,看作一门学问,知难而进,像坚持学习一门代数、几何或一门其他课程一样,为了终生受益,“难”也就丢在一边了。正是:“参从梦觉痴心好,历尽艰难乐境多。”
    总之,只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怕吃苦,不怕流汗,专一、认真、坚持,忠诚地继承,潜心地钻研,热情地传播,我们相信,陈照奎老师传给我们的这套珍贵的陈长兴正宗拳架,一定会弘扬四海,在全世界大放异彩,造福人民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