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养生 >

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什么都在以俭养德?

时间:2017-01-11作者:HUI 点击:

  《周易·否卦》中言,“君子俭德以避难”。意思是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

  《尚书》相传是由孔子将上古尧舜时期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整编而成。《尚书·商书· 太甲上》中记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伊尹在规劝君主太甲时指出,“慎乃俭德,惟怀永图。”便是说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诫子书》中开篇即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其散文《训俭示康》中更是深刻地指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俭”的精神一直在立身修德中占着主流的地位,有德者为何皆由俭来?

  一看到“德”字,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道德”,有德是褒义,而缺德是贬义,它似乎代表了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那么真正的何为德呢?

  从德的小篆写法中可以看出,

  “彳”像纵横相交路,。以“彳”为偏旁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代表正确的标的方向。

  “十”下是“目”,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一部》

  “一”下为“心”,即遵循本心之意。

  由此观之,德的意思是:能够在纷繁世界纵横交错的选择中,有明确的、客观的、顺应自然的方向,遵从自己的本心本性。其能作为社会人的行为标准,原因在于这种遵从本心本性而表现出的行为,与外界的人、群体、自然之间是非常和谐的。

  《大学》开宗明义地点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明明德”的成果,需要经过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渐修才能达到。“知、止、定、静、安、虑”的修证都是从“本心本性”上做功夫。乃至《大学》后边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无不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基础。可见,修德在修心也;真正的“德”确实能够使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其表现出的行为,与外界的人、群体、自然之间是非常和谐的。

  修德在修心也。在日常生活中,与其说我们的心在控制我们,不如说我们的欲望在控制我们的心。饮食上我们被美味所牵制,饮食无节;起居上我们熬夜、贪睡懒觉,被懒惰所支配,起居无常;工作中我们被名利所羁绊,心无片刻宁;生活中我们被犬马声色所束缚,神无片刻安。何以能做自己的主人。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俭”的精神等于佛家所说的“放下”,即把一切欲望摆脱和空掉,做自己的主人。不过,绝对的“空”和绝对的“无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即使对于一般的修佛修道之人来说,成佛成道也是欲望,所以“俭”的精神是让我们从“清心寡欲”做起,“寡欲”便是修养。这并非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生活中、饮食上规规矩矩,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让我们能够像范蠡那样,帮助勾践兴灭吴,而能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而三次散尽家财;拥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魄力,不为物累。

  “俭”能够锻炼我们心性修养和起心动念,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在以俭来养德,蕴德于行。

  要注意的是,对自己“俭”乃是养德,对别人“俭”便是吝啬。